當我完成這本書時,回首動筆之時,已是整整四年過去。在這四年中,我查閱了所有我能夠獲得的有關外公的資料。由於身在德國,對我來說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好在當年出國時,母親把三本外公的書交給我帶上。雖然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我一直因忙於生存、家庭和自己的小說創作而無暇顧及到去看它們。但是它們一直伴隨著我,幾次搬遷都帶在身邊。以致於到了我甲子之時,它們突然便成了我通往外公內心和一生的通道。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部落格
我創作極嚴謹,兢兢業業,詞藻用字小心,50年來只寫出近120首詩,亦承幸洛夫先生抄錄拙詩近51首佳句30餘則。洛夫先生曾兩度寫序,希望我早日出版《方明詩作 洛夫書法》,唯我拙藏了18年,低調渡生,今霜染双鬢,喜愁不語,而付梓此册,獻寄<洛夫文學館>,其餘心境如風。
二00一年,遷居荷蘭聖安哈塔村。家裡有一塊約一百五十平方米的花園;一個五十平方米的天井;屋前有兩個花壇,每塊約三平方米;屋後另有一塊狹長型菜圃,約三十多平方米。土地面積雖然不大,卻讓我與大自然植物界直接對話的夢想生活,有了延續。
抗癌紀實 - 謝盛友(德國)
當天早上我太太張申華開車送我到科堡,申華問我怕不怕,我說不怕,我的生死由上帝掌控,每天甚至每分鐘上帝給我安排得好好的。
歐華作協 2024年成績單 - 申華(德國)
1991年成立於巴黎的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第十五本文集《追光逐影 - 直擊四十部歐洲電影》於2024年3月在臺灣秀威出版社出版, 主編蔡文琪(土耳其) 、副編黃雨欣(德國)、李筱筠(瑞士)。
美國華府日報【歐華作協專刊】德國專版
文繫中華國際特刊第43號(2025年2月1日)【歐華作協專刊】德國專版,已正式上線。
聽音樂 唱歌樂趣多多 受益滿滿-楊翠屏(法國)
初中時觀賞三次1963年邵氏製作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還買了唱片,練習、背誦所有歌曲,我初次清唱的歌竟是黃梅調。中學時看過『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香港譯成真善美,法文幸福的樂曲),背唱大部份曲子。大學時唱披頭的﹝Yesterday﹞、﹝ Hey Jude ﹞、﹝Let it Be﹞及﹝Scarborough Fai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A Time for Us﹞等。
郎朗在班貝格-申華(德國)
2016年3月31日在班貝格體育館Brose ARENA,郎朗演奏了柴可夫斯基《g小調第一交響曲》和《c小調第二交響曲》。當最後一個音符演奏完畢,五千五百聽眾觀眾全體起立歡呼,如雷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愛與生的喜悅-趙淑俠(美國、瑞士)
初到紐約時住在曼哈頓,離世貿中心不遠,九一一恐怖事件時親睹雙子星大廈倒塌。人類因仇恨所用的殘酷手段令我無言以對,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情緒縈迴不去。特別是在靜夜深宵,打開窗子想透透氣,總嗅到一股奇異的焦糊味,我差不多就認定那是屍體火化的味道。那一陣子過得真不快樂,心頭像有一堆堅冰堵塞著,好多問題令我思索:人與人之間的仇恨真有那麼深嗎?數千個生靈竟在頃刻之間化為灰燼。那些人,誰不是母親懷胎十月生下的寧馨兒?誰不是跟著歲月的腳步,一步步辛勤地走在世路上的人父、人子、人妻、人夫?為什麼他們要遭此浩劫?難道人心真的變成了鐵石,世間的愛真的得了萎縮症,已經退化了嗎?生命的意義怎麼這般蒼白!在鬱結沉悶的日子裡,我接受了家人和朋友的建議,決心搬離曼哈頓,到皇后區的法拉盛去居住。
每年夏天,我們總會盡可能地排開所有事務,參加阿爾卑斯山協會杜伊斯堡分會家庭組所舉辦的山旅行程,前往阿爾卑斯山區健行一週。2010年的山旅,我們協會選定的健行山區,位於連茲多羅米騰(Lien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