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部落格

人物的故事,總是最動人的。歐華作協2025年四月第二期中,我策劃了「人物故事」專題,並為此開始尋找適合的肖像畫作。古人的肖像畫十分精彩,有些作品比對下來,簡直像是換了一個人。然而,愛美是人的天性,會受到本人或大眾欣賞及喜愛的,往往是那些兼具真實與美感的版本,有如我們現代的沙龍照一般。

齊特琴(德語:Zither)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樂器,德語的本名Zither字源來自拉丁詞語 cithara,跟現代英語吉他(guitar)同源。結構演化自中世紀撥弦樂瑟(psaltery),流行於奧地利和巴伐利亞。齊特琴常在輕歌劇中表現情節的鄉土氣息, 在奧匈帝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1874年)和萊哈爾的《風流寡婦》(1905年)中充分表現。

古今西方文學家中,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當是最負盛名的一位。他的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時至今日,他四百年多年前所創作的戲劇仍然在世界不同的城市上演。從來沒有讀過他的作品或沒有看過他戲劇的人,也大多可以背一兩句莎士比亞筆下所出的名言。

十九世紀初期德國北部港都漢堡,方妮 (Fanny) 及斐利克斯( Felix),先後誕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裡,姐弟相差4歲 (1805年、1809年)。父親是銀行家,祖父摩西. 孟德爾頌 (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 是著名的德國猶太人哲學家,他出身貧困,苦學成功,享有榮譽。

認識莫老是從在中央日報寫專欄開始,那時我們的名字(謝盛友筆名"華驊")經常在同一個版面,有時不分左右,他高高在上,而我給他墊底;有時不分上下,我們倆相互左右。直至2002年他擔任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後,他才知道我的真名,此前他一直稱呼我華驊。

過去二十幾年的文緣互動交往,老哥哥仙風道骨的身影,平易近人的作風,在在令我感到親切而時時願意豎耳傾聽他講述南京老家和隨軍渡海伴著台灣走過風雨飄搖那個老年代的故事,裏頭也有我父親曾經走過類似的腳步,也有我年輕時見證過的一段苦中帶甘之歲月。

訂閱部落格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