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印記》讀後感 - 老木(捷克)

2025-08-07

       在2024年,穆紫荊出版了一本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記事體隨筆《小碎記》,這本書一經面世便受到了讀者的關注和好評。緊接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即今年2025年,穆紫荊又推出了同樣題材的續作《時光印記》。這兩部作品的連續出版,不僅證明瞭作者在生活隨筆方面的寫作技巧日益成熟,也展現了她在這一領域的深厚功力和獨特見解。

        從《小碎記》開始,穆紫荊在她已有的全面寫作能力基礎上,包括散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格律詩、散文詩以及文學評論等,又勇敢地邁入了一個新的寫作領域。她採用喜劇的視角和手法,以輕鬆調侃的筆調和語言,從一個"正能量"的立場出發,以"娛樂性"的方式記錄和描述生活中有意義的片段。同時,她還通過這些現象引發出個人的獨立思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閱讀體驗。

        這些緊貼地氣的隨筆,內容廣泛而真實,細節觀察細膩入微,敘述風格幽默風趣,文筆活潑靈動。作者通過中歐社會細節的對比,將個人的觀察融入對東西方文化在當下社會環境中交錯匯合的深入思考之中。她不僅記錄了生活中的點滴,還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崛起的喜悅與自豪,使得這些隨筆不僅僅是簡單的日常記錄,而是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和哲學意義。

        全書所傳遞的"正能量"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這種正能量並非建立在盲目自大的基礎之上,而是基於一種平等地"客觀態度"。作者對於東西方文化中的許多細節上的不足和亮點,都進行了公正的評價和判斷。儘管這種"力圖公允"的立場可能會導致"左派罵右,右派罵左","兩頭不討好"的局面,但作者似乎並不在意這種結果。

        我並不認為這種"兩頭不落好的下場"是可悲的。相反,我認為,不被任何極端立場左右,本著自己的良心進行觀察、思考、判斷和表達,這種"中庸"的狀態是十分難得的。如果穆紫荊能夠不懼左右極端立場的排斥,敢於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不隨波逐流的表達,那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令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在《時光印記》的第40章《分店關門》中,作者探討了反復咀嚼麵包與反復念誦"麵包"詞彙給人的感覺。她在文章中真實、細緻地描述了人反復咀嚼麵包的感覺,以及反復念誦麵包詞彙感覺的不同。這讓人不禁想到,作者在這裡是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故意點到為止,讓讀者自己去深入理解;還是她有意回避,因為這樣的觀察與思考,與羅素、維特根斯坦"把語言作為哲學基本要素"的語言分析哲學理念相對立。

        "如果你把一口麵包嚼久一點,麵包會有甜味。如果你把一個詞念久了,它會變得很奇怪。譬如說,麵包原本是麵包,但是'麵包麵包麵包麵包麵包……'"

        在這裡,作者告訴我們,一個人嚼麵包的時間越久,對麵包的本質就會感受越深刻;而當一個人把對麵包的表達詞彙,長時間地反復誦讀,對這個概念的認知反倒可能是越來越模糊……就像人們練習毛筆字,反復寫那個越想寫好,卻越寫不好的字,會突然一瞬間變得不認識了,懷疑那個字是不是這樣寫的了……

        這裡揭示出的是一個感知第一性,思考第二性,表達第三性的哲學問題。這是認識論的規律性階梯狀結構的問題。這樣的認知結構模型與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邏輯是哲學第一性問題的觀念完全相反。

        儘管二者概念完全相反,但卻並不是根本對立的。因為,人們對於事物從感知,思考到表達,是一個過程;然後從表達回到思想,再回到對感知的理解,是相關的逆過程。於是究竟是感覺應該是第一性,還是表達應該是第一性,決定於出發者選擇怎樣的出發點——從對事物的感知到認知表達是正向過程;從對事物的表達回望探索其思考進而探求其感覺是逆向過程。

        這裡不但探討了不同的認知哲學,還附帶探討了不同認知哲學之間本來存在的辯證邏輯關係。

        不知作者是不是有類似的思考,還是我在這裡讀出了自己的興趣點?也就是說《時光印記》這本生活隨筆,很可能帶給各種不同的讀者以各種不同的啓發,從而在閱讀中得到滿足和愉悅。

        所以,本文題目中"真情",不是對某個人,某個團體、民族的感情,而是指個體人超越外部主觀客觀環境,回歸內心的"真性情"。這種真情實感,是作者在寫作中所追求和表達的。

        很多文友說穆紫荊的作品讓人讀來饒有興趣,欲罷不能。在這本讓人獨來輕鬆愉悅作品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各位讀者看了自會有所感受。

        最後,我還要表達我的另一個感想,對於作者穆紫荊,我必須說,她的書籍我已經閱讀並評論了多次。她是一位平時不怎麼熱衷於社交活動,更喜歡獨自一人靜下心來,埋頭於書桌前辛勤寫作的人。她的作品完成後,通常不會去麻煩圈內學者或知名人士餵自己的作品點評,努力營造所謂的知名效應。她堅信,只要作品是用心去創作的,那就已經足夠。她是圈子中不多見的,能做到"把思考和寫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的寫作者。自己寫得愉快,有讀者喜歡她的作品,便就已經滿足。正如她的《時光印記》一書所體現的,她將寫作看做是時間流逝後留下的獨特印記。來源自於平凡的生活,最終又回歸到平凡之中而記憶。

        古話說,文如其人。能寫出輕鬆愉悅筆調的作品的人,應該是一個有了深刻的人生覺悟,放下名利,心懷善意,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快樂。

書封圖片由本書作者穆紫荊女士提供
書封圖片由本書作者穆紫荊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