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阿爾卑斯山策馬特 周末小旅行 - 李筱筠(瑞士)

週末前往海拔1608公尺高的瑞士阿爾卑斯山山城策馬特(Zermatt)。一個人的旅行。
對多數外國觀光客而言,禁止一般車輛通行空氣格外清新的策馬特是觀光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朝聖地,海拔4478公尺的馬特洪峰則是許多登山者的聖山。以聖山為原型的三角巧克力(Toblerone)更是巧克力迷的集體記憶。
週末兩天人在空靈山城,一句自我提問不斷盤旋腦海:「是什麼使我們生命完整?」似乎這次上山全為這道叩問而來。在森林小徑步行時突然有所領會:「關係」使生命完整。
我與自己的關係。懂得愛自己、懂得獨處、懂得何謂界限。在我們內在找到一方寧靜。
我與愛人的關係。理想狀態是彼此身心靈契合。而這一小段無名氏的文字則道出美好關係的樣態:「有他看懂你斑斕底下的荒蕪、觸摸你靈魂輕輕的震動;有人願意陪你一起跌宕、寧靜、飛翔。」
我與親友的關係。人生在世,是與親友的日常連結讓生活踏實,充滿溫情。在回憶與現實互動的反覆交互作用中,生命得以豐富,具有意義。
我與外界的關係。當我與前三者的關係確立後,才具備成功連結外界的條件。與外界連結,等同對世界承諾,換言之即認知並實踐此生使命。
我與自然的連結。大自然具療愈、滌淨的作用,對此這幾年深有體會。認同美國作家梭羅關於自然的觀點。其散文集《瓦爾登湖 / Walden》的中文譯者王光林在譯序裡提及:
「人們怎樣才能獲得健全的思想,又如何保證正確地認識現實呢?…… 人們要想正確地認識現實,就必須對自然進行詳細觀察。梭羅來到森林,為的就是探索自然,探索自然也就是為了探索自己,發現自我的價值。崇尚自然,追求自由,這是梭羅的作品中兩個十分明顯的特點。」
哲思片刻後步行下山。下山並非想像中容易,有幾段路陡差點滑倒,而膝蓋骨則隱約感受到反覆曲直的壓力。也就在當下體悟到,上山和下山皆非易事,好比人生舞台,登場與退場都不容易,各有挑戰。如何自信登場,華麗轉身,優雅退場,都是考驗。
捨不得山上一切,但還是下山了。週末漸入尾聲。車站返家群眾行色匆匆。上車坐定後閉眼回想週末在我眼前展開的一切。
想起沈從文《邊城》中的一段文字:「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一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一件的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切頂荒唐事情上騁馳。」
即便能以文字追憶週末小旅行,但更願意效法翠翠,越過文字直接讓心騁馳,極速奔回早已退到視野之外的阿爾卑斯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