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必訪——男孩與狗的溫馨場景 - 彭菲菲(德國)

許多日本遊客前來安特衛普,是為了尋找"那個有男孩和狗的故事"的場景。
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場景,經常成為旅遊景點,吸引著無數影迷和觀光客到訪,這種現象在近年愈發普遍。
隨著韓劇等國際影視作品的盛行,許多粉絲不僅僅滿足於觀看劇集,還會親自前往拍攝地,試圖深入體驗劇中角色的世界,感受那份真實而觸手可及的情感。例如,數月前一部韓劇在德國柏林取景,激發了無數影迷前往當地,複製劇中情景,彷彿置身於劇中的異國街頭,體會當時觀劇時流淌的感動。
這股"劇迷朝聖"的潮流在世界各地流行,然而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市 (Antwerpen) 的聖母大教堂成為觀光熱點的例子,則特別耐人尋味,它是因為一部日本動畫,而成為亞洲遊客心中的朝聖之地。
少年與狗的故事
1975年,日本將英國作家Ouida於1872年發表的小說《法蘭德斯之犬》(A Dog of Flanders)改編成了卡通《龍龍與忠狗》。 這部動畫因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意外在日本和亞洲引起了巨大的回響,成為無數人童年中的一部分。
故事中的主角龍龍,是一個生活在安特衛普郊區的貧窮少年,有著繪畫的天分與喜好,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收養了一隻受虐的流浪狗阿忠。他們相依為命,彼此扶持,在困苦的生活中找到了慰藉。
龍龍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進入安特衛普的聖母大教堂,親眼見到畫家魯本斯 (Rubens)的《聖母的升天》,這幅名畫對他而言,是遙不可及的美好與希望。然而,生活的艱難無情地磨滅著龍龍的夢想。爺爺病逝,龍龍與阿忠被房東趕出家門,他倆孤苦無依地走在冰冷的風雪中,飢餓和悲傷讓他們幾近絕望。
在聖誕夜前,他們來到大教堂,阿忠用盡最後一絲力量,掀開了遮蓋畫作的布幔。龍龍終於在夢寐以求的畫作前停下,目光中滿是安詳和滿足。他抱著阿忠,在月光映照下沈沈睡去,臉上帶著微笑,似乎在這一刻找到了永遠的安息。
這部動畫的結局雖然哀傷,卻深深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對於許多亞洲觀眾而言,遙遠而陌生的安特衛普大教堂不再只是宗教和藝術的象徵,它與《龍龍與忠狗》的故事緊緊相連,成為情感的寄託。這座大教堂在他們心中,可能比畫家魯本斯的名畫還要重要,因為它不僅承載著感人的故事,更蘊含了童年的回憶和純真的情感。因此,當他們有機會造訪比利時時,安特衛普大教堂便成了非去不可的朝聖之地,彷彿借此重溫那份逝去的時光和珍貴的感動。
尋找男孩與狗的場景
有趣的是,這個故事原本在比利時本地幾乎無人知曉,但自1980年代大量日本和亞洲遊客湧入,當地旅遊局逐漸開始注意到這部作品的影響力。
當時一位比利時旅遊局的職員Jan Corteel發現,許多日本遊客前來安特衛普,是為了尋找"那個有男孩和狗的故事"的場景。他受此啓發,進一步研究了這個故事,並在1985年出版了荷蘭語版本,介紹給當地讀者。安特衛普政府也開始重視這股來自異國的文化熱潮,並於1997年與日本電視台合作,重新製作了一部較忠於原始故事的動畫,再一次重新演繹了龍龍與阿忠的感人故事。
近距離感受真摯情誼
為了紀念這段跨越時空的情誼,2016年安特衛普市在大教堂前設立了一座名為《友誼的故事》的雕像。 這座雕像由比利時藝術家Batiste Vermeulen創作,描繪了龍龍與阿忠相擁而眠的模樣,毯子輕輕覆蓋在他們身上,象徵著免受殘酷世界侵害的庇護。這座雕像沒有設置任何柵欄或圍欄,藝術家希望遊客可以親近這座雕像,讓它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觸摸的象徵,也讓孩子們能在這裡玩耍,延續龍龍與阿忠的故事,使這份真摯的情感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
《法蘭德斯之犬》(《龍龍與忠狗》)的傳播是一段深具情感的文化之旅。這個故事自100多年前從英國誕生後,經歷了世代的流傳與轉譯,最終在亞洲廣受喜愛,甚至成為觀眾當地人心中無法割捨的經典,然後又輾轉回到它的故事發源地——比利時。 如今,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與龍龍以及阿忠已然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於像我這樣的劇迷來說,來到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不僅僅是為了欣賞魯本斯的名畫《聖母升天》,更是為了重溫龍龍那份終於見到心中摯愛之作的滿足。
當我走到廣場,看著那座龍龍與阿忠相擁而眠的雕像,他們嘴角泛起一絲微笑,讓人也不禁哼起動畫的主題曲,回憶之余當然還要不免俗地拍照留影,為這段讓人心頭一暖的情感之旅留下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