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編輯筆記】筆下溫情,母愛永恆 - 陳羿伶(德國)

女兒用小手輕扶著媽媽的手臂,一雙澄澈的大眼溫柔而專注地望向媽媽。雖然畫中未見母親的面容,但她為孩子梳髮的安穩手勢與緩慢節奏,透露出這不是匆忙的照料,而是母女間日常的親密時刻。這幅畫作是19世紀美國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的作品〈母親為女兒莎拉梳頭〉,卡薩特以粉彩勾勒出柔和的光線與寧靜氛圍,呈現出平凡生活中蘊藏的母愛。
五月,總有那麼一天,讓人放慢腳步,回望母親的身影。
2025年母親節前夕,歐華作協官網部落格精選三篇以「母愛」為主題的深度好文,分別搭配美國畫家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三幅畫作。 卡薩特擅長捕捉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尤其是母親細微的動作與神情。雖然她終身未婚無子,卻能細膩刻劃母愛,而這份理解,來自她與母親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卡薩特的母親受過良好教育,是位思想獨立的女性,不僅長年陪伴女兒旅居歐洲,更全力支持她的藝術創作。也因此,卡薩特筆下的母職形象總是溫柔而堅定,真實呈現出女性情感的樣貌。
為了尋找與本期三篇選文契合的畫作,我翻閱卡薩特三百多幅作品。當一幅〈花園閱讀〉映入眼簾時,馬上想起劉又瑋女士撰寫的《母親的農民曆》。畫中母女於花園共讀,專注的眼神和輕靠的身影,正如劉女士的母親透過農民曆與孩子的對話,一頁頁都是母親的愛與牽掛,一頁頁都是為孩子準備的心意。
高蓓明女士在《夏日炎炎揀豆芽》一文中,描寫母親在廚房裡忙碌的夏日記憶,也提及自己成年後在廚房重複著母親的工作時,思母之情忽然湧上心頭。而卡薩特的一幅名為〈縫紉的年輕母親〉裡,描繪一位專注縫紉的年輕母親身影,這正與作者高蓓明女士筆下那位專注揀豆芽的母親、以及作者自己成家後也在廚房揀豆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再次重讀夏青青女士的《母親的砧板》時,我腦海中浮現出卡薩特的一幅〈母女同樂〉。當我找到這幅作品,畫面中溫馨的母子互動情境,恰如夏青青女士與孩子一起揉麵團的歡樂時光,也喚起她童年時與母親在廚房裡的珍貴回憶。
三篇文章與三幅畫作,透過文字與畫筆,記錄下日常中那些細微卻深刻的母愛印記。歲月或許在母親的雙手留下痕跡,卻未曾抹去她的溫柔,而母愛,也始終如初。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本期精選之深度好文,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閱讀:
✨ 母親的農民曆 - 劉又瑋(比利時)
https://www.cwae1991.com/l/母親的農民曆-劉又瑋(比利時)/
✨ 夏日炎炎揀豆芽 - 高蓓明(德國)
https://www.cwae1991.com/l/夏日炎炎揀豆芽-高蓓明(德國)/
✨ 母親的砧板 - 夏青青(德國)
https://www.cwae1991.com/l/母親的砧板-夏青青(德國)/
上方左圖: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獨照。右圖: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36歲時的自畫像。照片與作品圖像皆取自維基百科,屬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