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中學——與你想像的一樣嗎?(教育 / 德國)

2022-12-11

作者 岩子

在德國這個聯邦制國家說起德國教育,有一個詞彙恐怕不能不提及,Kulturhoheit-- 文教主權。也就是說,如何辦學校搞教育是聯邦各州自家的事,聯邦政府無此權限。

然而,十六個州十六套教育體系,未免太五花八門了一點。為了避免七零八落,散沙一盤,法律規定,各州文教部部長不定期地聯席會議,彼此間配套接軌,協調有無。因此,儘管其複雜和獨立,聯邦德國的教育體系,依然不失之整體性和系統性。

總體上來看,德國的教育體系大致可分為如下五大階段:一,幼兒園階段(3歲起,非強制性)。二,小學階段(4年)。三,中學階段(5-9年不等)。四,職校(3年)或高校階段(4年以上不等)。五,高學歷或深造階段。一般來說,德國的小孩六歲入學,四年之後分流定向。之後,或5年制的普通中學,或6年制的實科中學,或8-9年的文理中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基礎教育,本書圍繞展現的中心話題。

德國的孩子如何小升初?

如此之多的中學種類,何去何從?也就是說,德國的孩子如何小升初呢?

一般說來,主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成績優劣、興趣走向以及家庭背景,由學校推薦,家長決定。倘若一個小學生,語文、數學、常識三門主課均在中等程度以上,那麼學校就十有八九給他一份去文理中學就讀的推薦書。如果該學生三門主課均在中等程度以下,學校就會推薦他去普通中學就讀。如果他介於兩者之間,偏理而不愛文,那他就很可能被推薦到實科中學那裡去了。

每年二月中旬到二月底期間,即將畢業的小學生在其父母的陪同下,帶著四年級上半學期的成績單,小學校長的推薦書,以及入學申請,到附近的或自己中意的學校去報名,或文理中學,或實科中學,或普通中學。在這份簽屬著小學校長大名,學生家長人手一份的推薦書上,寫有如下文字和內容:

尊敬的家長:

根據小學法第十六條,學校必須為每一位即將畢業的小學生,推薦一個適讀的中學類型。該推薦意見的主要依據是每個學生的考試成績,課堂表現及其學習態度。只有那些勤勉好學,成績優良,語文、算數、常識三門主課均達到3分以上,其余功課成績皆不低於3分的學生,方可得到實科中學或文理中學的推薦。

根據我們長年的跟蹤觀察,以及您孩子四年以來的學習成績和總體發展情況,經過全體任課教師慎重醞酌,我們建議您的孩子最好到如下中學試讀

□ 普通中學 □ 實科中學 □ 文理中學

·····

如果在普通中學前面的那個方框裡打了個叉,則表明該學生被推薦的去向是普通中學。

德國的普通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初中。9年級結束之後,每周四天在企業學徒,一天在職校念書,三年之後考試出徒,成為一名電工、廚子、泥瓦匠或售貨員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兩條腿走路,給自己多一條出路,9年級後,再繼續努力上一年--10年級畢業。10年級的畢業文憑則意味著:一,獲取了上高中的資格。二,獲取了相當於實科中學畢業的中等畢業文憑(Mittlere Reife)。後者意味著,可以進職專,相當於我國的中等專科學校。前者意味著,下一個目標是Abitur--高中畢業文憑。在德國,高中文憑亦即高等學府的入學資格證書。

近些年,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主持的歷屆國際中學生評估中,德國學生不是名落孫山,便是蟄居中游,全國上下受驚匪小,引發起一場偌大的社會討論。諸多專家學者對現存教育體制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批評或置疑。譬如小學階段之後即分流定向,難免造成「十歲定終身」,一錘定乾坤的弊端,致使一些處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或成熟較晚的孩子,過早地失去讀大學的機會。再譬如非全日制教學,對於那些父母沒有時間沒有文化,請不起家教,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孩子弊大於利。由此,進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譬如,將半日制改作全日制。再譬如,取締普通中學,將其合並入實科中學成為新實科中學。甚或索性將普通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三合一為綜合性中學。

如前所述,如果某個孩子接受能力較弱,反應較慢,他可以選擇普通中學就讀。倘若這個孩子在普通中學也吃不消,跟不上趟,那他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到教學進度更慢,教學對像為弱智兒童殘疾少年的特殊學校去就讀。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起初選擇了普通中學,但他後來發現自己在這裡「吃不飽」,老師也認為他各方面都很出色,那他完全有希望,有可能再轉入實科中學。同理,一個在實科中學成績優秀,出類拔萃的孩子,是絕對不會喪失去文理中學或職業高中讀書的機會的。

簡而言之,德國的教育體系,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立交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一個人,無論從哪裡起步,只要肯努力自己願意,皆有機會抵達理想的終點。


德國也有「重點中學」

在德國的中學裡,最受我們中國人青睞的莫過於文理中學了。

文理中學,亦稱人文中學,產生於十九世紀初葉。一個名叫威廉·封·洪堡的普魯士教育家、哲學家、語言學家--研究型大學和文理中學之父的理想產物:實施精英教育,提升國家實力,開辟一個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人文校園,培養既有思辨能力又有審美意識、多才多藝、身心和諧的社會精英。

二百多年之後的今天,文理中學的辦學宗旨幾乎未變,洪堡的人文教育理念滲透德國各個校園:學會學習(das Lernen lernen),成為博識多學的全能人才 (universale Bildung) 。現代人將洪堡的教育理念具體為如下五種能力:一,獨立學習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二,綜合知識能力,其中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判斷能力、批判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方式方法能力,即把握和運用學習技巧的能力;四,交際能力,此處指演說能力和思辨能力;五,團隊與合作能力。

隨著社會的變化和需要,文理中學也由最初的人文中學逐漸分化成今天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重點的古典語言文理中學,以英語、拉丁語或法語為重點的現代語言文理中學,以數學和自然科學為重點的自然科學文理中學,以及偏重於藝術或體育的文體文理中學。

就某種程度而言,德國的文理中學相當於我國的重點中學。

不過,德國人並非像我們中國人那樣非文理中學不可。在這裡,手工業者、技術工人的工資待遇, 福利保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八小時之外,優哉游哉,全部時間歸個人所有,不光自家的事情不用花錢雇人,還有剩餘精力可掙外快。加之他們參加工作時間早,到頭來,退休金並不比白領職員少到哪兒去。我曾經有位上司,一位營養師專科學校女校長,就殷切希望她的兒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手工匠。還有一位女文友,說:「一個蓋瓦工比一個劍橋大學教授要性感得多了」。雖然是些半真半假的玩笑話,但它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無論什麼職業,只要做得精到,都會發家致富、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敬。


高考分是這樣打出來的

或許已有細心的讀者發現,德國沒有中考!是的。不僅如此,德國也沒有高考。確切地說,沒有類似中國那樣覆蓋各個省市自治區、"三天決定四年"的全國統考,高中畢業證便是他們通往大學的資格證書。在這裡,高中畢業成績,相當於國內的高考成績,但非一次性的,而是對最後兩學年或三學年(因州而異)所有考試成績的綜合。那麼,他們是怎樣綜合,如何打分的呢?

德國文理中學擁有一套系統嚴明,細致到家的考評機制。從出題、監考、閱卷到考試形式、考試頻率、考試時間,從評分標準、計分方法到各科考試成績之間的輕重比例等等,皆有典有則,有章可循。譬如考試計分一項:公式、比例、加減乘除、參照分數等等。對我來說,無異於一道繁瑣復雜的數學題。為了求得一個客觀而公正的全面評價,德國人不厭其煩地把每個學生過去一學期或一學年中,大大小小所有考試得分--筆頭的、口頭的、實踐的;期中的、期末的、平時的 - 累積在一起,然後,再按規定比例計算出它們的平均值。期中或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1/3,平時成績或曰階段成績占總成績的占2/3。簡而言之,我們在期中或期末成績單上所看到的分數,是某個學生過去一學期或一學年間各項考核成績的總和。換句話也就是說,這個分數是多元的,非偶然的,它是綜合該學生過去一學期或一學年成長紀錄之後的總評。

高中畢業考評與期末考評的計分原則大同小異,只是最後的畢業成績不是一學期,而是11-13年級整個高中三年考試成績的總和。即:畢業成績=基礎課+重點課+專題論文+畢業考試,各占比重分別為1 : 2 : 3 : 4。 再確切一點兒: 最後的畢業總成績 = 基礎課考試積分x 1 + 重點課考試積分x 2 +專題論文得分x 3 + 畢業考試成績x 4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畢業考試所占比重雖然最大,是總成績的2/5,但卻沒有大到「一份考卷定終身」,決定學生「生死存亡」的惟一制因。


德國的老師不好當

與中國學生相比,德國學生的日子著實好過得多了。既沒有那麼多課時,也沒有多少家庭作業,更沒人逼你學這學那。即使有人想逼,恐他也沒有「膽量」。譬如,我所在的萊茵蘭-法爾茨州,其《學校法》就有明確規定,教師不得給學生布置偏題怪題,過多過繁的家庭作業;假期和周末禁止布置家庭作業;星期一不得安排考試(其緣由顯而易見,以防學生周末備考不得休息)。家庭作業的督檢方式,或由老師課堂統一講評,或抽查批閱,或口頭提問,或筆頭測試。而筆頭測試時間低年級不得超過15分鐘,高年級不得超過30分鐘。

與中國教師相比,德國教師的日子看上去也好過得多了:一個班只有20來個孩子,既不必准備那麼多的課外習題,也不須批改那麼多的家庭作業。然而,德國教師的日子比中國教師的日子究竟好過到什麼程度?

在德國,至少在萊因蘭-法爾茨州是這樣,文理中學教師每周規定授課時間為24小時,每人負責(至少)兩門功課的教學,語文兼社會學,拉丁文兼歷史,數學兼物理,英文兼體育,等等等等,從五年級到十三年級,縱橫不分,哪裡需要哪裡去。不言而喻,德國的教師必須具備兩個「看家」本領,換句話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學習兩門主專業,除此之外,還得通過兩個國家考試。通常來說,文理中學教師的學歷,一般專業要求9個學期,音樂專業10個學期,美術專業11個學期,然後是第一次國家考試。之後,要先做滿24個月的見習教師,然後才有資格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成為文理中學的正式教師。

小學、普通中學和實科中學教師的學歷要求寬松一些,7個學期,也是兩次國家考試,其見習期也不那麼長,18個月。小學教師每周工作定額為25小時,也就是說,每天平均授課5學時。曾經在某小學蹲點了一周,發現做小學教師一點兒也不輕鬆。他們不僅面對著一群無拘無束,性格迥異的孩子,而且還要八般武藝,樣樣齊全:語文,算數,外語,音樂,體育,宗教,常識,從一年級一口氣教到四年級。談起德國的小學教師時,一位文理中學教師一邊搖頭,一邊不無敬意地說:「那可不是一份什麼人都能勝任得了的工作。」
 

原載《在德國,我們這樣上中學》, 2011年,時代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