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歷年作品集
歐洲文化底蘊深厚,北歐、南歐、中歐、西歐和東歐,這麼多的國家,各自蘊含了什麼樣的美食,讓人非嘗不可?
走過、路過、各種吃貨都無法錯過! 17個國家,44篇美食文章,出自28位歐華作者之手!要你一次好好吃!
Delicious X köstlich X heerlijk X délicieux X lezzetli 丹麥水煮鱈魚x德國肉餅x西班牙馬鈴薯蛋x比利時啤酒燉牛肉x土耳其西葫蘆餅
也許沒辦法踏遍歐洲,但你可以跟著吃遍歐遊食光!
西餐的烹調是歐洲人生活的傳統,承載著千年文化的生活技巧,怎樣燒一道在地歐式的菜餚,已經成為在地人不可缺乏的生活藝術。
《餐桌上的歐遊食光》

你嚮往去歐洲旅行嗎?哪一些是值得去看、去體驗的人文風景呢?讓歐華作家用他們的文采,為你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窗,引領你走向令人珍藏一輩子的天與地。
歐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的許多歐洲城市:如雅典,羅馬、巴黎、維也納、海德堡以及莫斯科等,都可看到具有悠久歷史的,豐富而輝煌的,傳統歐洲文化遺蹟。
歐華作家各自用散文或報導的文學形式,呈現中歐、南歐、西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的不同國家的大地的山川風貌和人文景觀。
《歐洲不再是傳說》

來自歐洲各國的作家提供歐洲各國的人民,對於環保和綠生活的思想態度和實際作為,可供正在努力反核和提倡環保的台灣一個參考。
2011年福島事件發生後,德國於當年6月30日八座核能廠便停止使用,剩下的九座也確定到2020年都要全面關閉。雖然德國反核走了好長一段時間,經此事件第一次國會順利通過反核條款。可見德國對於環保意識已經是全體國民的意識。
反核和環保並非是只是口號,更是生活態度。比利時人的時裝品牌如Martin Margiela逐漸走入國際時裝市場,講求環保概念研發輕便、舒適、自然原料,反對不環保的尼龍布料。在飲食方面,也有20多個復古團體成為時尚,自定一星期吃兩次魚兩次肉,每天三蔬菜二水果,盡量食用時令的蔬果,並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費。
《歐洲綠生活》
歐華的作家們都有完整的中華文化背景,但也都有雅量去發現歐洲文化的精邃之處,求自身文化的精益求精。歐華作家們秉持著這些理念,並無文化悲情,他們懷著欣愉的心緒,在自己選擇的新鄉里,找尋文化的對流與融合。
歐洲和中國一樣,都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有文化的民族最懂得尊重不同文化,所以在歐洲,歐華雙方文化交流之際,總在尋找異中求同的平衡點。歐華的作家們都有完整的中華文化背景,但也都有雅量去發現歐洲文化的精邃之處,求自身文化的精益求精。歐華作家們秉持著這些理念,並無文化悲情,他們懷著欣愉的心緒,在自己選擇的新鄉里,找尋文化的對流與融合。

當遠方落腳處成為故鄉之時,書寫也成為生活不可忽視的習慣。三十多位作家為您敘述在歐洲打拼的人生印記。
本書共收錄了30篇不同成長故事,和27篇環繞「個人寫作」與「歐華作協」娓娓而談的小品,每一篇故事都代表著時間裡的「我」,不管身為市議員、駐外公務員或是專欄作家,中文教師、翻譯員或是台商,在文字的溫度下,他們皆把這個「我」一筆一劃的地描繪起來,如此小心翼翼,宛如完成一幅自畫像。
「風激雨蕩中,一顆種子飄過狹窄的臺灣海峽,在蕞爾小島上落地生根。這株來自大陸的幼苗,汲取了台島的泥土和水份,慢慢滋長茁壯,變成青澀待熟的果實。後來又因緣際會飄洋過海,浪跡到更為遙遠的天涯,落戶歐西的異土,汲取另外一種生命的元素。」──摘自朱文輝《字海沉浮尋雅境》

本書所記載的歐洲史文化的名人,涵蓋文學、美術、音樂、思想、科技、政治軍事等領域。舉凡大文豪莎士比亞、湯瑪斯‧曼、托爾斯泰,美術大師達文西、林布蘭、梵谷、畢卡索,音樂家巴哈、蕭邦、柴可夫斯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發明家諾貝爾、科學家居里夫人、「歐洲之父」舒曼、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等等......他們有的在逆境中奮起,有的在艱辛中成長,有的改變了我們的現實世界,有的顛覆了我們的心靈世界。
本書由30位居住在歐洲的作家撰寫。他們實地參觀,尋訪名人的蹤跡,透過詳實細膩的描述,勾勒出這些名人的人生之路和主要貢獻。這本書不僅有豐富的知識,還能對正在探索成功之道的讀者們有所啟發,更是任何想了解歐洲文化與傳奇人物的讀者所不能錯過的傳記文集。

教育不只是個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樣重要的也是一個社會化過程。於是乎,海外華人子弟的教育無異於前沿陣地的練兵,該經驗既對「文化走出去」有參考價值,對國際接軌而言,也屬於觀摩的第一課。
從英倫、法國、德國、荷蘭、到學習力世界第一的芬蘭,各有不同的學制以及重視的學習項目。對於在華文地區受教育長大的父母而言,下一代的智識與文明教養,是跨文化、跨國界的辛苦歷程;什麼時候學東方?什麼時學西方?都是每個決定裡必有的天平。
世界自從成了地球村之後,每個人、每個新世代都可能成為翱翔於各地的國際人。相信本書可以提供每一位父母親一個借鏡,反觀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時參考含有世界觀的教養。
《在歐洲天空下》從俄羅斯、東歐、西歐、中歐、南歐、北歐到土耳其,十六個國家名稱之下,分別有一至十位不等的作家,集結三十七篇創作。作者們以「東方」、「西方」為主題,各自用散文或論述的文學形式,將自身僑居歐洲多年,面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心路歷程描述出來,有的深刻,有的動人,細細體會,滋味無窮。
★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辜嚴倬雲、知名作家趙淑俠、現任歐華作協會長俞力工,專文作序推薦
★作者群涵蓋37位長居歐洲的華文作家,非旅人眼中瞬間的歐洲印象,而是久居歐洲融入生活之後的深刻體認與省思
★原本「純粹歐洲」呈現出「非,常歐洲」的另一番風情與趣味,深一層感受到歐洲的面面觀
★封面採用霍剛畫作,他是東方畫會創會者之一,是位國際知名畫家
★內有書法名家孟憲傑(孟子珠)以行書寫了16個作家旅居的國名
立足歐洲的華文作家們,透過微型小說這方定格精簡的窗口,企圖在觀望大千世界的同時,捕捉人心交融的剎那為永恆的篇章。
記得否,歐洲建築特有的彩窗,曾經讓我們目眩神迷。驚歎於那一方方數百格的小小玻璃上,繪著簡單的人物畫面,卻充滿了無限寓意......東西文化交接的光影,在我們眼前隱隱浮動。
本書是一扇對窗,打開窗扉,望出去,盈眼滿目,都是來自歐洲的感動。這份感動,我們是用最熟悉的語言記錄下來,更是用最簡約的小說體裁來傳達述說。一扇對窗,一個來自遠方的一瞥,一道心靈的光束,穿透一格格的多彩窗櫺,折射出一個個或浪漫或無奈的動人故事......
立足歐洲的華文作家們,透過微型小說這方定格精簡的窗口,企圖在觀望大千世界的同時,捕捉人心交融的剎那為永恆的篇章。
記得否,歐洲建築特有的彩窗,曾經讓我們目眩神迷。驚歎於那一方方數百格的小小玻璃上,繪著簡單的人物畫面,卻充滿了無限寓意......東西文化交接的光影,在我們眼前隱隱浮動。
本書是一扇對窗,打開窗扉,望出去,盈眼滿目,都是來自歐洲的感動。這份感動,我們是用最熟悉的語言記錄下來,更是用最簡約的小說體裁來傳達述說。一扇對窗,一個來自遠方的一瞥,一道心靈的光束,穿透一格格的多彩窗櫺,折射出一個個或浪漫或無奈的動人故事......
介紹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作家專著
(作者 協會會員高關中)
本書介紹「歐洲華文作家協會」三十位作家,其中包括獲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的趙淑俠;散文名家呂大明;華文世界推理小說翹楚朱文輝;世界詩人大會主席楊允達;國際問題評論家俞力工;雙語作家、文化先鋒池元蓮以及才藝雙全的元老作家祖慰等。透過詳栩細膩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幅文字耕耘者的畫像,折射出每位作家的心靈世界,反映她/他們筆下的人文景觀,並傳述歐洲華人的文史演進與發展。
本書特色
歐華作家協會,三十位文壇資深作家,透過第三人的側寫,生動描述每位作家在歐洲為華文創作努力耕耘的生命故事。從這三十位作家的人生,看歐華作協的發展歷程,如何從一棵小樹,茁壯至今日,成就歐洲華文創作的盛況。
《寫在旅居歐洲時: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歷程》
透過第三者視角,側寫三十位資深歐華文壇作家,生動描述作家們為華文創作努力耕耘的生命故事。
本書介紹「歐洲華文文壇」三十位作家,其中包括散文名家、原《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丘彥明;儒雅的俄華學者、作家及翻譯家白嗣宏;著名時事報導文學作者顏敏如;荷華文壇多產作家、原香港名記者林湄;德華文壇泰斗、長篇小說《浪》的作者關愚謙等等。透過詳栩細膩的描繪,勾勒出一幅幅文字耕耘者的畫像,折射出歐華文壇作家的心靈世界,反映她/他們筆下的人文景觀。除了記述歐洲華人的文史演進與發展,也回顧過去原鄉本土的生活環境,對照當下置身天涯異域追尋安身立命的歷程,足資讀者檢視生活,觀照人生,進而省思生命的真諦。
《在歐洲呼喚世界: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記事》
-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第一本文集 《歐羅巴的編鐘協奏》,1998年出版
-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第二本文集 《歐洲華文作家文選》,2004年出版